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目录

 

·译名漫谈之一
·译名漫谈之二
·译名漫谈之三

·
译名漫谈之四
·
译名漫谈之五

 
 


译名漫谈之二

 

安德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大量洋名也涌入国内。这些洋名,包括人名、地名、国家和地区名、商品名、机构名、甚至武器名、军舰名、航天飞船名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这些名称,有很多符合我国自五十年代以来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一整套关于正确翻译国外名称的规范,但是也毋容讳言,其中也有不少完全不符合规范的译名混杂其中,造成国人在理解上的混乱。本文就近年来我接触到的一些错误译名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并就教于有关专家和广大网友。

 

科布松还是卡普宗?

 

   约瑟夫·达维多维奇·科布松是苏联时期和俄罗斯著名的歌星、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他的嗓音浑厚圆润,演唱歌曲声情并茂,具有浓郁的苏联和俄罗斯特色,被誉为“俄罗斯首席男中音”。他在俄罗斯国内外广受欢迎和爱戴,连普京总统都是他的粉丝。近年来他的名字在中国也逐渐为爱好者所熟知。但是他的姓氏在汉译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情况。

  科氏的俄文全名是:Иосиф Давидович Кобзон,他的名字和父名翻译成约瑟夫·达维多维奇,是符合规范的,没有什么争议。问题是他的姓氏在汉译的过程中出现了不规范之处。有译成嘎普宗的,也有译成卡普宗的。Кобзон这个姓氏有两个音节,重音在第二个音节上。因此,俄文发音时,读做卡普宗,是没有错的。但是中文翻译时若写成卡普宗,就不规范了。为什么呢?因为按照规范,俄文名字不管有多少个非重读的O,都一律按照重读的O音来翻译,就是说,按照O而不是A的音来翻译。比如罗蒙诺索夫、莫洛托夫等名字就是这样。科氏的姓,第一个音节Ко就只能翻译成柯或科,写成“卡”是不规范的。第二,字母б在这个姓氏中不与元音相拼,是单独发音,读相应的清辅音п(读“普”音)。但是,在翻译成中文时,不与元音相拼的字母б,按照规范,应该翻译成勃或者布。比如克格勃,勃列日涅夫等。写成“普”是不规范的。最后一个音节зон,汉语没有这个音,读如“绒”,但是不翘舌,只能取近似的音,写成“宗”是可以的,十年前,我在翻译科氏的姓时,写成“松”字。今天上网查阅,看见我国媒体现在对科氏的姓氏基本上已经统一为“柯普宗”虽然我对“柯”字和“宗”字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对于把字母б译成“普”字仍然不以为然。觉得还是应该按照规范,译成“勃”或者“布”为好。

  有人或许要问,既然我们是在音译俄罗斯人的姓名,为什么不严格按照俄罗斯人姓名的俄语发音来翻译,他们怎么读我们就怎么译,而要另定一套与俄语实际发音有所出入的规范呢?我个人认为这跟国际通行的规范有关。我们知道,俄语是一种拼音化的语言,使用的是西里尔字母。而欧美国家的语言也是拼音化的语言,使用的却大多是拉丁字母。两种字母体系之间在翻译名字时,有一套转写的规范。把俄文的人名地名等,严格按照这个规范转写过来就行了。比如前文所说,把罗蒙诺索夫写成LOMONOSOV,把莫洛托夫写成MOLOTOV就行了。问题是,在转写的过程中,俄语中非重读的O要发近似A的音。而在其他国家的拼读规则中可没有这一条。所有的O都还是发O的音。这就出现了译名发音跟俄文发音不统一的情况。如果要照顾发音统一,势必要把非重读的O改写成A,这样一来,字面又跟原文不统一了。考虑到字究竟是写来给人看的,只好放弃读音的统一而采用字面的统一了。我们用中文翻译俄罗斯名字时,也正是参照了这一国际通行的做法,而不是死板照顾读音。

  前几年,在报纸上看到新一代的翻译工作者忽视译名规范,硬要按照俄语发音来翻译俄罗斯人名的情况,比如,把伊万诺娃翻译成伊万娜娃。个人认为,还是要严格按照译名规范来翻译为好。

 
 

返回上页